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,古人有着丰富多样的称谓。“垂髫”与“总角”是两个常见的儿童称谓。这两个词汇虽然都与儿童相关,但它们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。下面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儿童的称谓及其含义。
一、垂髫之别
垂髫,指的是儿童头发下垂,未束发时的样子。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形容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。在古代,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,头发往往长到一定程度,但还未到束发成童的阶段。垂髫的儿童,天真无邪,活泼可爱,充满了童趣。
总角,则是指儿童头发束成两个小角,位于头顶两侧。这个称谓适用于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。在这个年龄段,孩子们的头发已经足够长,可以束成两个小角,象征着他们逐渐长大,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。
二、古代儿童称谓一览
1. 婴儿
婴儿是古代对刚出生至一岁左右的儿童的统称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们还不能独立行走和说话,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。
2. 孩提
孩提指的是一岁至三岁的儿童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,但还处于学龄前阶段。
3. 垂髫
如前所述,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上小学,逐渐接触社会。
4. 总角
总角是指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,开始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。
5. 童子
童子通常指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已经进入青春期,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。
6. 少年
少年是指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年轻人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已经成年,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。
7. 弱冠
弱冠是指二十岁至二十四岁的年轻人。在古代,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,可以独立生活。
8. 而立
而立是指二十四岁至二十八岁的年轻人。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已经成熟,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。
三、
通过对古代儿童称谓的了解,我们可以发现,古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明确的划分和称谓。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孩子们的生长发育过程,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。如今,虽然这些称谓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但它们依然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