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,有一位如莲花般清雅的人物,他以一篇短短百余字的《爱莲说》名垂千古,更因开创理学先河被后世敬仰。这位先生的名号,至今仍与清风明月、君子品格紧紧相连。
濂溪先生
周敦颐晚年隐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,屋前有一条溪流,他取故乡道州濂溪之名,将此溪也称为"濂溪"。世人敬重其学问人品,便以"濂溪先生"相称。这个雅号像一幅水墨画:清澈的溪水流过青石,岸边坐着一位宽袍大袖的读书人,正望着水中亭亭玉立的莲花出神。
这位先生的人生恰似他笔下的莲花。年轻时做地方官,处理案件时总要反复推敲,连牢房都要亲自打扫干净。有次囚犯染病,他不仅请医诊治,还减轻刑罚,说:"人命至重,岂可轻忽?"这种仁厚,就像莲花"中通外直"的品格。
他的学问也如莲香般清远。当时读书人争相钻研诗词文章求取功名,他却独自思考天地人生的道理。在湖南永州任职时,常与高僧探讨心性之学;调任南昌,又建书堂讲学。最有趣的是在广东提点刑狱时,他见当地百姓迷信巫术,便用星象仪演示天体运行,用科学破除愚昧。
那篇流传千古的《爱莲说》,不过是他写给学生的随笔。文中说莲花"出淤泥而不染",正是他毕生的写照——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,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,始终保持思想与人格的纯净。后来程颢、程颐兄弟拜他为师,中国理学由此发端,就像莲蓬孕育出无数莲子。
如今九江的濂溪墓前,常有游人驻足。溪水潺潺,仿佛还在讲述这位先生的故事:他教学生要从"诚"字做起,就像莲花扎根淤泥却保持洁净;他主张"文以载道",反对华丽辞藻,如同莲叶不蔓不枝。这些思想,历经千年仍如莲香袅袅。
濂溪之水至今流淌,周子之风山高水长。这个雅号之所以能穿越时空,正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最珍视的精神——像莲那样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要守住内心的清澈与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