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生物多样性日:5月22日
每年春夏之交,当大自然披上最鲜艳的绿装时,人们都会想起一个特殊的日子——它提醒着我们,地球上的生命如此丰富多彩,却又如此脆弱。这个日子就是5月22日,联合国设立的"国际生物多样性日"。
为什么是这一天?
1992年5月22日,各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,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保护所有生命形式达成全球协议。2000年,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纪念日,像一座灯塔,照亮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关注。
生物多样性是什么?
简单说,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"大杂烩"——从热带雨林的蝴蝶到深海的热泉细菌,从高原雪豹到你家阳台的盆栽。它们像一张巨大的网,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根线,抽掉任何一根,整张网都可能变形。比如蜜蜂减少会影响水果产量,珊瑚死亡会让海岸失去天然防波堤。
我们正在失去什么?
过去50年,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近七成。北极熊因为冰层融化无处栖身,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,就连常见的麻雀也在许多城市渐渐消失。这些不是遥远的故事:超市里海鲜种类变少、花粉过敏变多,其实都与生物多样性下降有关。
普通人能做什么?
保护不一定要轰轰烈烈:种一盆本地植物、减少塑料袋使用、观鸟时保持距离、甚至只是告诉孩子"毛毛虫会变成蝴蝶"……这些小事就像往池塘丢石子,涟漪会扩散到意想不到的地方。云南的亚洲象北迁时,村民主动撤离让路;上海小区为貉保留栖息地,都是生动的例子。
未来的希望
2022年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上,全球划定了"30×30"目标——2030年前保护30%的陆地和海洋。北京用生态廊道连接孤立的绿地,让动物能"串门";深圳湾的滩涂上,黑脸琵鹭从300只恢复到6000只。这些变化证明,只要行动,自然界会给出惊喜的回应。
站在5月22日这天眺望,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拯救地球——这颗星球经历过更严酷的灾难。我们真正要拯救的,是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,以及那份看见萤火虫在夏夜闪烁时的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