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温州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

小编

温州春节的风俗,像一幅热闹的民俗画卷,从腊月里就开始缓缓展开。街巷飘着酱油肉和鳗鲞的咸香,家家户户忙着掸新、捣年糕,这些熟悉的场景,承载着温州人代代相传的年味记忆。

掸新迎春

腊月二十前后,温州人必做"掸新"。全家总动员,用长竹竿绑上扫帚,把屋檐墙角积了一年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。主妇们拆洗被褥窗帘,连灶台的油垢都要刮得锃亮。老人们说:"不掸新,年兽会赖着不走。"如今虽住进了楼房,但春节前大扫除的习惯丝毫未变,只是工具换成了吸尘器和消毒液。

捣年糕忙

"咚—咚—"的捣臼声是温州乡村的年味BGM。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,壮劳力轮流用木槌捶打,主妇们趁机揪下一团团热乎的糕坯,捏成元宝、鲤鱼形状。城里人虽买现成年糕,但腊月廿五前后,超市现捣年糕的摊位前总排着长队。有个温州朋友说:"咬一口刚出锅的糖糕,红糖馅烫得直呵气,这才是过年啊!"

晒酱油肉

冬至一过,温州阳台就变身"腊味展览馆"。三层肉用酱油、黄酒腌透,挂在竹竿上晾晒,北风吹得肉条轻轻摇晃。老辈人掌握着独家配方:"酱油要瓯海老字号,肉要选藤桥土猪后腿。"现在年轻人图省事买现成的,但外婆总会捎来亲手晒的酱油肉:"外面卖的哪有自家做的香!"

分岁酒暖

年夜饭在温州叫"分岁酒",讲究"十全十美"。必上的三盘鱼——黄鱼象征黄金,鲳鱼寓意昌盛,鱼丸汤表示团圆。有趣的是,鱼不能吃完,要留到初一,叫"年年有余"。现在酒店年夜饭火爆,但很多家庭仍坚持在家吃,七十岁的林阿姨说:"儿孙围着圆桌剥瓯柑,电视里放着春晚,这才叫过年。"

开门炮响

初一凌晨的"开门炮"堪称温州春节最强闹钟。天还没亮,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炸开了年味。讲究的人家要放"三响炮":第一响辞旧,第二响迎新,第三响祈福。如今城区禁燃,但乡下仍保留这个传统。去年在泽雅古镇,我见店家把电子鞭炮挂在门前,录音播放的噼啪声配上闪光灯,倒也别致。

拜岁有礼

初一开始,温州人穿着新衣"拜岁"。晚辈见长辈要作揖:"新年身体健康!"长辈则回赠瓯柑和红包,瓯柑要成双,寓意"好事成双"。现在微信拜年流行,但老规矩还在——红包不能当面拆,长辈给的压岁钱要塞在枕头下压过正月。

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习俗,就像温州人性格的缩影:既坚守传统,又懂得变通。或许正是这份对年味的执着,让温州春节始终热气腾腾。

温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温州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