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草绿时,梨花风起,又到一年清明祭扫时。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里,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前往先人长眠之地,除草培土、焚香献花,在袅袅青烟中寄托绵长思念。关于清明上坟的时间选择与禁忌讲究,各地虽有些微差异,但核心都体现着对祖先的敬重与对自然的敬畏。
最佳时辰
清晨露水未干时(约5-7点)被认为阳气初升,最宜祭扫。此时天地清净,便于与先人"沟通"。若赶不上清晨,上午9-11点也是吉时,但忌讳正午12点烈日当空时祭拜,民间认为这会冲散"阴气"。现代家庭若实在抽不出上午,下午3点前完成亦可,但多数老人仍坚持"过午不祭"的传统。
日期禁忌
今年清明正日是4月4日,但前后十天都属祭扫期。特别注意两个日子:一是农历三月初三(4月11日),传统"鬼节"不宜动土;二是清明节当天若恰逢家中有人生日,建议提前或推后祭扫。有些地方还忌讳"七不出八不葬",即逢农历带七、八的日子避免上坟。
穿衣讲究
素色衣物最为妥当,忌穿大红大紫。现在年轻人觉得黑色太沉重,可选深蓝、深灰等肃穆颜色。特别要避免鲜艳图案或破洞牛仔裤,曾有老人家念叨"衣衫不整是对祖宗不敬"。记得戴顶帽子,既防晒又防"阴气冲头",这是很多地方的老讲究。
供品选择
苹果(平安)、橙子(诚心)、糕点(高升)是经典三样。注意别带梨(离)、桃(逃)等谐音不吉的水果。若是新坟,要备三牲酒礼;老坟则可从简。现在流行带先人生前爱吃的零食,比如爷爷喜欢的花生糖、外婆爱的柿饼,比形式更重要。
言行忌讳
除草时留些青草在坟头,寓意"留青(情)";添土要顺时针进行。别在墓前嬉笑打闹,更忌讳说"再见""下次来"之类的话。烧纸要完全化成灰烬,用木棍(忌铁器)拨弄时念叨"收钱啦"。有孩童随行要看好,避免碰倒供品或踩到别家坟头。
特殊注意
孕妇、重病者或运势极差者最好回避。若坟头出现蛇鼠洞穴,不要擅自处理,可插三炷香请示后再填土。遇到暴雨雷鸣要立即暂停祭扫,传说这是"天地不容"。现代公墓要注意防火规定,鲜花代替烧纸更环保安全。
随着时代变迁,许多年轻人觉得这些讲究"太麻烦",但其中蕴含的慎终追远之心值得传承。其实核心不过十二字:心诚则灵,量力而行,不忘根本。去年见邻家姑娘带着iPad在坟前给奶奶播生前最爱的黄梅戏,老人笑得泪光闪闪——或许比起恪守所有规矩,这份心意才是清明真正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