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细雨绵绵,屋檐滴水敲打着青石板,像极了老人临终时断断续续的叮咛。村里人都说,这是老天爷在替孝子哭丧——可如今花圈能网购,道场能包场,唯独那"雨淋棺"的讲究,任凭你银行卡后头跟着多少个零,也求不来一场恰逢其时的送别雨。
雨是老天爷的眼泪
老辈人讲,出殡那日若逢细雨沾棺,等于爷亲自给亡魂盖了张通行证。三叔公走的那年盛夏,四十度高温晒得柏油路冒烟,孝子们花三万块雇来洒水车围着棺材转,水珠子在烈日下闪着刺眼的光。可村里王婶撇撇嘴:"这哪是雨?这是自来水!"后来果然听说三叔公的坟头总泛潮,连石碑都长了青苔。有些事就像灶台上的油渍,你用再贵的清洁剂,也不如拿块旧丝瓜瓤擦得透亮。
铜钱买不来时辰
李老板给父亲办丧事时,包下整条街搭灵棚,金丝楠木棺材里垫着进口冰毯。偏巧那几日天气预报全是太阳图标,急得他托关系找到气象局,人家摊手:"人工降雨也得云层配合啊。"最后出殡车队堵在高架桥上时,忽然有雨点噼里啪啦砸在挡风玻璃上,司机嘟囔着要开雨刷,李老板却红着眼眶喊停车。后来他说,父亲一辈子守着小杂货铺,最懂"过了这村没这店"的道理。
湿衣裳裹着真心
去年冬至前,张家媳妇在癌病房守了婆婆整月。老人咽气那晚,她蹲在走廊用冷水搓洗尿垫,手指冻得像胡萝卜。次日清晨拾骨灰时,殡仪馆屋檐突然坠下一串雨滴,正落在青瓷罐上。管事的忙道歉说要换容器,张家媳妇却把罐子往怀里搂了搂:"妈最后半年漏尿,我天天晒被单,这下总算能给她穿件干爽衣裳走了。"旁边穿貂皮大衣的富太太突然摘了墨镜,说自己的金镯子硌得慌。
如今公墓都装了智能灌溉系统,可老人们还是盯着手机里的降雨概率嘀咕。或许他们比谁都清楚,这世上有些湿润,不是水管里淌出来的;有些体面,不是支票本签出来的。就像小时候摔破膝盖,母亲总要先吹口气再贴创可贴——那口气,可比药店买的消炎药金贵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