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一的清晨,街道上还残留着昨夜鞭炮的红纸屑,空气中弥漫着年夜饭的余香,家家户户的门联崭新发亮。这时候拎着行李箱出门,总会遇到邻居惊讶的笑脸:"哟,大年初一就出去玩啊?"
合适,但有讲究
春节旅游早就不是新鲜事了。记得去年初一在黄山,索道排队处全是穿着新羽绒服的游客,有个小男孩边啃糖葫芦边喊:"妈妈,比在家吃瓜子有意思多啦!"确实,现在很多人觉得,与其在亲戚的催婚问薪中尬聊,不如带着父母看山水。景区张灯结彩的年味,反倒比城市里更浓——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打跳舞,厦门鼓浪屿的闽南歌仔戏,这些特色表演平时可看不到。
不过得留个心眼。去年朋友一家兴冲冲去海南,结果忘了提前订车,最后租了辆价格翻三倍的老旧SUV,他苦笑着说是"给海南人民发红包"。所以如果选择热门目的地,酒店、门票、交通必须提前半个月安排好,别想着"大过年的肯定人少",现实会给你上一课。
三类人最适合
第一种是"年味免疫体质"的年轻人。表妹去年组织全家邮轮游,省去了七大姑八大姨盘问的烦恼,她爷爷在甲板上看舞狮表演时感慨:"比在老家听他们攀比孙子强。"第二种是异地工作的"反向春运族"。把老家父母接到三亚、广州过年,既团圆又避寒,小区里东北口音的叔叔阿姨正月里比本地人还多。第三种是服务行业调休族。餐厅经理小周每年初五才放假,他总选初一初二带家人周边游:"景区人少,酒店便宜,服务员都特热情——因为留守岗位的都有三倍工资。"
这些坑要避开
见过最惨的是跟团游被宰。某旅行社的"新春祈福专线",实际把游客拉去购物点呆三小时,美其名曰"请财神时间"。自由行也要注意:部分小餐馆春节只做套餐,明明一家三口非要按688元/桌收费;有些民宿老板回老家,临时雇的人连热水器都不会调。最要命的是偏远地区,去年有自驾游客在山区加油站发现92汽油售罄——工作人员笑着解释:"送货师傅也过年去了。"
试试冷门玩法
其实初一出门未必非要远行。同事老王家就在郊区租了栋农家院,全家包饺子、烤红薯,孩子跟着房东放羊,比逛景区放松多了。现在很多城市推出春节主题的Citywalk,跟着向导找藏在巷子里的老字号,听店主讲他们爷爷那辈的过年习俗,这种体验比挤5A级景区有意思。如果真想出远门,可以考虑黑龙江伊春的雪地温泉,或者福建霞浦的渔村晒海带场景,这些地方游客少,原汁原味的年俗反而保留得更好。
说到底,大年初一出门不是合不合适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玩得舒心。就像我妈常说的:"在家是团圆,出门是故事,只要全家人在一起,哪儿都是年。"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