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每年到了这个时候,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杜牧的诗句,仿佛那湿润的空气中都飘散着淡淡的思念。2016年的清明节,也在这份特殊的氛围中悄然来临。
4月4日
没错,2016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。这个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,不仅仅是一个假期,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。记得那天早晨,天刚蒙蒙亮,我就被窗外的鸟叫声唤醒。推开窗户,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,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,让人精神为之一振。
走在街上,能看到不少人手里拿着鲜花和祭品,神色庄重而又平和。有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着,也有年轻人牵着孩子的手,轻声解释着什么。清明节就是这样,它把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的人联系在一起,让大家共同感受那份对逝去亲人的怀念。
我家也不例外。一大早,全家人就收拾好东西,准备去扫墓。路上车流比平时多了不少,但大家都很耐心,没有鸣笛,也没有抢道,仿佛默契地遵守着某种无形的规则。到了墓地,看到许多墓碑前已经摆满了鲜花和供品。有的人在轻声诉说,有的人只是静静地站着,眼神里写满了思念。
祭扫结束后,我们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休息。父亲从包里拿出几个青团,分给大家。咬一口,甜甜的豆沙馅儿混合着艾草的清香,瞬间让人感到温暖。母亲说,这是她特意早起做的,用的是老家带来的艾草。听着她的话,我突然明白,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奠,更在于传承——把那些美好的记忆和习惯,一代代地传递下去。
下午的时候,天空飘起了细雨。雨不大,却让整个世界变得朦胧而温柔。远处的山峦被雾气笼罩,近处的树叶上挂满了水珠,晶莹剔透。这样的天气,倒是应了"清明时节雨纷纷"的景。
回家的路上,我看到几个孩子在空地上放风筝。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,与这个略带忧伤的节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但转念一想,或许这正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——有离别,也有新生;有怀念,也有欢笑。
2016年的清明节,就这样在细雨和思念中过去了。它留给我的,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日期,更是一份关于生命、关于亲情、关于传承的深刻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