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鸣狗盗打一动物,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,用来形容行为不端、品行恶劣的人。下面,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含义。
成语出处
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。当时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外逃亡,途中历经艰险。一天,重耳和随从们在野外露宿,半夜时分,鸡鸣声声,重耳醒来,发现随从们竟然在偷鸡。于是,重耳愤怒地责问他们:“你们为何鸡鸣狗盗?”后来,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行为不端、品行恶劣的人。
成语含义
鸡鸣狗盗这个成语主要分为两部分,即“鸡鸣”和“狗盗”。
1. 鸡鸣
鸡是我国传统的家禽之一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鸡的鸣叫声清脆悦耳,常被用来报晓。在古代,鸡鸣是早晨的第一声,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。在这个成语中,鸡鸣却与盗贼联系在一起,意味着偷鸡贼的行为如同鸡鸣一样,让人感到厌恶。
2. 狗盗
狗是我国常见的宠物之一,忠诚善良,是人类的朋友。在成语中,狗却与盗贼联系在一起,意味着狗盗贼的行为如同狗一样,让人感到可恶。
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行为不端、品行恶劣的人。
成语故事
1. 重耳鸡鸣狗盗
在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中,讲述了重耳鸡鸣狗盗的故事。当时,重耳在外逃亡,途中饥寒交迫,随从们为了充饥,竟然偷鸡。重耳醒来后,得知此事后,十分愤怒,责问随从们为何鸡鸣狗盗。这个故事揭示了成语的来源。
2. 晋文公盗马
在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中,还讲述了晋文公盗马的故事。当时,晋文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竟然盗取了邻国的马匹。这个行为与鸡鸣狗盗如出一辙,同样揭示了成语的含义。
成语启示
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,不要做品行不端、行为不端的人。在生活中,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,做到正直善良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品质的人。
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故事,揭示了品行不端、行为不端的人的特点。我们要以此为戒,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,做到正直善良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品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