涵洞八字墙是涵洞出入口两侧的挡土结构,主要作用是连接涵洞与路基、引导水流并稳定边坡。其基础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八字墙的稳定性及涵洞整体功能。以下从“怎么看”(施工前准备与基础检查)和“施工流程”两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涵洞八字墙基础怎么看(施工前准备与基础检查)
施工前需对设计图纸、现场条件及基础状态进行核查,确保施工符合要求。
1. 核对设计图纸与现场条件
设计参数确认:明确八字墙的类型(对称/非对称)、墙高、墙顶宽度、基础埋深、基底承载力要求(如≥0.5MPa)等关键参数,核对与现场地质条件是否匹配。
现场地形复核:测量涵洞出入口处的地面高程、边坡坡度及水流方向,确认是否与设计图纸一致;若存在差异(如地面高程高于设计基底标高),需联系设计单位调整基础埋深或处理方案。
2. 基础地质与承载力检查
地质核查:通过开挖探坑或地质雷达检测,确认基底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(如是否为黏土、砂砾石等),是否存在软弱层(如淤泥、松散填土)或地下水。
承载力检测:采用静力触探或平板载荷试验,实测基底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;若不满足(如基底为软土),需进行换填(如换填级配碎石)、夯实或抛石挤淤等处理,直至达标。
3. 基础开挖质量检查
尺寸与标高:基础开挖后,测量基底平面尺寸(如长、宽)是否符合设计(通常比墙身底宽每侧增宽50-100cm),基底标高是否与设计一致(允许偏差±50mm)。
边坡稳定性:检查基底边坡是否平整、无塌方或超挖;若超挖(超过设计标高),严禁用松土回填,需用与基础同强度的混凝土或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夯实。
基底清理:清除基底表面的虚土、杂物、积水及松动岩石,确保基底干净、密实;若基底为岩石,需凿除风化层至新鲜岩面。
二、涵洞八字墙施工流程
施工流程可分为基础施工、墙身砌筑/浇筑、附属设施安装三部分,具体步骤如下:
1. 基础施工
测量放样:根据设计图纸,用全站仪放出八字墙基础的中心线、边线及轮廓线,标出基础开挖范围及基底标高控制点。
基坑开挖: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,按设计坡度(如1:0.5)放坡,避免超挖或扰动基底;若遇地下水,需设置集水井降水(水位降至基底以下50cm)。
基底处理:若基底为软弱土,按设计要求换填(如换填30cm厚级配碎石,分层压实至密实度≥95%);岩石基底需凿毛(深度1-2cm),清除浮渣。
浇筑混凝土基础:支设基础模板(木模或钢模),模板内侧涂脱模剂,用钢筋绑扎基础钢筋(如双层Φ12@200mm钢筋网),验收合格后浇筑C25混凝土(厚度通常30-50cm),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(避免漏振或过振),表面收光后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(≥7天)。
2. 墙身砌筑/浇筑
材料准备:若为浆砌片石八字墙,选用强度≥MU30的片石(厚度≥15cm),用M10水泥砂浆(水灰比0.4-0.5)砌筑;若为混凝土八字墙,采用C30混凝土(配合比需经试验确定)。
墙身砌筑(浆砌法)
分层砌筑:每层厚度30-40cm,采用“一丁一顺”或“两顺一丁”方式错缝砌筑,大面朝下、丁石压顶,严禁通缝。
砂浆饱满:灰缝厚度1-2cm,用瓦刀压实,确保砂浆饱满度≥80%;墙身外露面用原浆勾凹缝(深度1cm)。
泄水孔设置:墙身高出地面部分每隔2-3m设置Φ10cmPVC泄水孔(外斜5%坡度),孔后填30cm厚碎石反滤层(粒径5-20mm)。
墙身浇筑(混凝土法)
支模:用木模或钢模支设墙身模板,模板内侧用对拉螺栓加固(间距≤60cm),外侧用钢管支撑固定,确保模板垂直度偏差≤5mm/m。
钢筋绑扎:按设计绑扎墙身钢筋(如竖向Φ16@200mm、水平Φ12@150mm),钢筋保护层厚度≥3cm(用垫块控制)。
浇筑混凝土:分层浇筑(每层厚度≤30cm),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(快插慢拔,间距≤40cm),避免触碰模板和钢筋;表面用刮杠刮平,收光后覆盖薄膜养护(≥14天)。
3. 附属设施安装
帽石安装:墙身顶部浇筑或砌筑C25混凝土帽石(厚度20-30cm),帽石尺寸需与路基边坡衔接平顺,外露面用抹面或贴面处理(如贴1cm厚瓷砖)。
回填与压实:基础及墙身后背回填采用透水性材料(如级配碎石或砂砾石),分层回填(每层厚度≤20cm),用小型压路机或蛙式打夯机压实(压实度≥96%);严禁用重型机械直接碾压墙身。
排水系统连接:八字墙泄水孔需与涵洞进出水口排水沟连通,确保水流顺畅;墙后填土表面设置横向排水沟(坡度≥3%),引导地表水远离墙身。
关键质量控制点
基底承载力必须达标,超挖部分严禁虚填。
砌体灰缝饱满、无通缝,混凝土振捣密实无蜂窝麻面。
泄水孔位置、坡度及反滤层符合设计,避免堵塞。
墙身垂直度偏差≤0.5%,顶面高程偏差≤±10mm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确保涵洞八字墙基础稳固、结构安全,满足排水及路基连接功能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