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辞中珩的寓意是什么(珩字楚辞)

小编

出处原文

“珩”字较早且较为经典的出处是《楚辞·九歌·湘君》中的“捐余玦兮江中,遗余佩兮澧浦。搴汀洲兮杜若,将以遗兮远者。时不可兮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”虽然此句未直接出现“珩”,但在古代玉组佩文化中,“珩”是重要组成部分;且在《楚辞·离骚》“杂申椒与菌桂兮,岂维纫夫蕙芷;彼尧舜之耿介兮,既遵道而得路;何桀纣之猖披兮,夫唯捷径以窘步;惟夫党人之偷乐兮,路幽昧以险隘;岂余身之惮殃兮,恐皇舆之败绩;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;荃不察余之中情兮,反信谗而齌怒;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;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唯灵修之故也;曰黄昏以为期兮,羌中道而改路;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;余既不难夫离别兮,伤灵修之数化。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;汩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;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;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;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;不抚壮而弃秽兮,何不改乎此度?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;昔三后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;杂申椒与菌桂兮,岂维纫夫蕙芷;彼尧舜之耿介兮,既遵道而得路;何桀纣之猖披兮,夫唯捷径以窘步;惟夫党人之偷乐兮,路幽昧以险隘;岂余身之惮殃兮,恐皇舆之败绩;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;荃不察余之中情兮,反信谗而齌怒;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;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唯灵修之故也;曰黄昏以为期兮,羌中道而改路;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;余既不难夫离别兮,伤灵修之数化。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;不吾知其亦已兮,苟余情其信芳;高余冠之岌岌兮,长余佩之陆离;芳与泽其杂糅兮,唯昭质其犹未亏;忽反顾以游目兮,将往观乎四荒;佩缤纷其繁饰兮,芳菲菲其弥章;民生各有所乐兮,余独好修以为常;虽体解吾犹未变兮,岂余心之可惩。”虽未直接提及“珩”,但佩戴美玉是屈原表达自身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方式,而“珩”作为玉组佩的关键部分,也承载着类似的象征意义。更明确提及“珩”的是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“秋兰兮青青,绿叶兮紫茎。满堂兮美人,忽独与余兮目成。入不言兮出不辞,乘回风兮载云旗。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荷衣兮蕙带,倏而来兮忽而逝。夕宿兮帝郊,君谁须兮云之际?与女沐兮咸池,晞女发兮阳之阿。望美人兮未来,临风怳兮浩歌。孔盖兮翠旌,登九天兮抚彗星。竦长剑兮拥幼艾,荪壁兮紫坛,播芳椒兮成堂。桂栋兮兰橑,辛夷楣兮药房。罔薜荔兮为帷,擗蕙櫋兮既张。白玉兮为镇,疏石兰兮为芳。芷葺兮荷屋,缭之兮杜衡。合百草兮实庭,建芳馨兮庑门。九嶷缤兮并迎,灵之来兮如云。捐余袂兮江中,遗余褋兮澧浦。搴汀洲兮杜若,将以遗兮远者。时不可兮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”不过严格说此篇也未直接写“珩”,但在楚文化及楚辞整体语境里,“珩”作为玉器常被赋予美好寓意。在《楚辞》所代表的文化体系中,玉是品德和美好的象征,“珩”自然也包含其中。另外在一些后世引用楚辞文化内涵的解读里,常以玉来关联相关品质,而“珩”作为玉的一种,在《楚辞》文化辐射下寓意美好。

楚辞中珩的寓意是什么(珩字楚辞)

寓意解析

象征美好品德:在楚国文化中,玉是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象征。“珩”作为玉组佩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也继承了这种象征意义。佩戴“珩”或者以“珩”自比,意味着拥有如美玉般纯洁、高尚的品德。《离骚》里屈原用佩戴香草美玉来表明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坚守,“珩”也可看作是这种追求的具体象征物之一,寓意着君子应具备的美好品质,如正直、善良、诚信等。

代表高贵身份:“珩”通常制作精美,材质优良,是贵族阶层才能拥有的配饰。在楚辞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中,它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使用“珩”这一意象,暗示着人物具有高贵的出身和不凡的地位,体现出一种尊贵的气质。

寓意才华出众:玉的质地坚硬、温润且有光泽,需要经过精心雕琢才能展现出其美丽。“珩”也是如此,它的制作工艺复杂,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。“珩”在楚辞中也寓意着一个人如同经过雕琢的美玉,拥有出众的才华和卓越的能力,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。

表达情感寄托:在楚辞的情感表达中,玉常常被用作传递情感的载体。“珩”也不例外,它可以寄托着人们的思念、爱慕、哀怨等各种情感。例如,在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时,可能会提及“珩”,希望对方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