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误以为的“电梯失控下坠”,实际可能并非真正的自由落体,而是以下几种常见情况:
1. 电梯超速保护触发(安全钳动作)
电梯运行时,若因钢丝绳断裂、曳引机故障等原因导致速度超过额定值(通常为1.15倍),限速器会立刻检测到异常,并触发安全钳装置。安全钳会紧紧夹住导轨,强制电梯停止。此时乘客会感觉“突然一沉”或“剧烈震动”,但电梯已停止,不会继续坠落。
2. 电梯平层误差或错觉
平层不准:电梯到达目标楼层时,若平层感应装置故障,可能导致轿厢未准确停靠在楼层平面(比如停在两层之间),开门时乘客看到楼层地面与轿厢地板有高度差,误以为“坠落”。
错觉误导:电梯快速下行时,若突然减速(如正常停靠前的缓冲过程),人体因惯性会产生“下沉感”,尤其是站立时脚底压力增大,容易被误判为“坠落”。
3. 钢丝绳断裂(极罕见)
现代电梯通常配备多根(至少4-8根)高强度钢丝绳,单根断裂不会导致坠落(设计安全系数远超实际承重)。即使全部断裂,限速器和安全钳也会立即启动,阻止坠落。
4. 电气故障导致的异常运行
如控制系统紊乱、信号干扰等,可能导致电梯突然加速下行(非自由落体),但限速器仍会在超速时介入保护。
关键结论:真正的“自由落体式坠落”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,因为电梯有多重安全冗余设计(钢丝绳、限速器、安全钳等)。乘客感受到的“下坠”,多数是保护装置触发时的正常反应或心理错觉。
二、电梯失灵下坠时如何保命?
即使发生极端情况(如所有安全装置失效),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。以下是国际通用的“黄金自救法则”:
1. 快速按下所有楼层按钮(非“按亮所有按钮”)
目的:触发任意楼层的召唤信号,可能让电梯控制系统重新接收指令,停止异常运行(尤其是因电气故障导致的误动作)。
操作:迅速用手指连续按压多个楼层键(如从当前层到最低层的所有按钮),而非“拼命拍打”或“按亮所有按钮”(后者可能无效)。
2. 紧贴轿厢内壁,屈膝半蹲
原理:若电梯真的下坠(极罕见),人体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减速时的惯性力。屈膝半蹲可延长缓冲时间,减少冲击力对脊椎和内脏的伤害;紧贴内壁能固定身体,避免摔倒或碰撞。
动作:背靠轿厢壁,双膝弯曲呈半蹲姿势,双手抱头或护住颈部(保护脆弱的头颈部位)。
3. 切勿尝试扒门或跳跃
扒门风险:电梯可能停在两层之间,强行扒开轿厢门会导致坠入井道(井道内布满钢丝绳、导轨等硬物,极其危险)。
跳跃无效:电梯下坠时处于自由落体状态(假设极端情况),人体与轿厢同速下落,跳跃无法改变相对速度,反而可能因失去平衡导致头部撞击轿厢顶部。
4. 保持冷静,等待救援
电梯通常配备紧急呼叫装置(对讲机或警铃),立即联系物业或维保人员;若无信号,用手机拨打119或电梯内的应急电话(部分电梯在断电时仍能通过备用电源供电)。
切勿强行扒门或试图爬出轿厢(尤其是电梯停在井道中间时),等待专业人员用三角钥匙开门救援。
三、日常乘梯如何避免风险?
1. 观察电梯状态:进入前检查轿厢是否与楼层平齐,若发现明显高度差,不要进入。
2. 不超载:超载会导致曳引系统过载,增加故障风险(电梯会报警提示)。
3. 避免剧烈动作:奔跑、跳跃或倚靠轿厢门可能触发安全装置误动作。
4. 留意维护信息:查看电梯内是否张贴有效的“检验合格证”(过期未检的电梯存在隐患)。
电梯是安全性极高的垂直交通工具,真正的“失控坠落”概率极低。遇到异常时,保持冷静,按正确方法应对,等待专业救援是最安全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