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立春的古诗有些啥;描写立春的唐诗宋词

小编

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历来是诗人笔下的重要题材。唐代诗人常以立春为契,写尽冬春交替时的生机萌动与人间烟火;宋代词人则更重细腻体悟,在节令变迁中融入身世之思或家国情怀。以下精选部分经典作品,并附简要赏析:

一、唐诗中的立春

1. 杜甫《立春》

原文

春日春盘细生菜,忽忆两京梅发时。

盘出高门行白玉,菜传纤手送青丝。

巫峡寒江那对眼,杜陵远客不胜悲。

此身未知归定处,呼儿觅纸一题诗。

赏析: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,诗人流落夔州时。前四句回忆长安、洛阳立春日的盛景——春盘里堆满新鲜生菜,高门大户用白玉般的盘子盛放,女子纤手传递青丝般的春韭,极写昔日京城的繁华与节令仪式感。后四句陡转,眼前巫峡寒江萧瑟,自己漂泊无依,连归处都难确定,只能题诗遣怀。以乐景写哀情,更显沉痛。

2. 杜甫《立春后作》

原文

春日垂霜鬓,天隅把一樽。

故人从此隔,风月坐谁论。

横笛短箫悲远天,新年残腊亦潸然。

立春后作诗寄友,兼怀旧岁。

赏析(补充说明):此诗写于晚年漂泊时期。“春日垂霜鬓”一句,以立春的生机反衬自身衰老,更添岁月蹉跎之叹。“故人从此隔”暗含战乱中亲友离散的悲凉,“风月坐谁论”则道尽知音难觅的孤独。后两句借笛箫声传递远天的悲意,新年与残腊交替之际,泪水潸然,将立春的时序感与人生况味紧密勾连。

3. 白居易《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》

原文

下直遇春日,垂鞭出禁闱。

两人携手语,十里看山归。

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。

风光向晚好,车马近南稀。

机尽笑相顾,不惊鸥鹭飞。

赏析:此诗记录了白居易与友人钱徽在立春日下班后同游曲江的情景。“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”精准捕捉了立春初至时植物的微妙变化——柳枝刚刚泛出浅黄,水面波纹里透出若有若无的新绿,将早春的清新与灵动写得极富画面感。“机尽笑相顾,不惊鸥鹭飞”更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,传递出卸下公务后的轻松愉悦。

4. 令狐楚《立春后言怀招汴州李匡衙推》

原文

闲遣青琴飞小雪,自看碧玉破甘瓜。

忽对林亭雪,瑶华处处开。

今年迎气始,昨夜伴春回。

柳色看犹浅,泉声觉渐来。

……

赏析(节选重点句):“柳色看犹浅,泉声觉渐来”两句,以细腻的观察写立春后的物候——柳枝颜色尚浅,未到浓绿之时;泉水声却已隐约可闻,仿佛在宣告寒冬的退场。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捕捉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。

5. 司空图《杨柳枝·寿杯词十八首》(其八)

原文

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

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
(注:此处应为误记,司空图写立春的诗为《杨柳枝·寿杯词十八首》其八:“春光冉冉归何处,更向花前把一杯。尽日问花花不语,为谁零落为谁开。”)

修正赏析:此诗题为《杨柳枝》,实则借立春时节的杨柳抒怀。“春光冉冉归何处”以问句起笔,写春光流转的无迹可寻;“更向花前把一杯”则借饮酒动作,传递对春光的珍惜与怅惘。“尽日问花花不语,为谁零落为谁开”将花拟人化,表面问花的零落与开放为谁,实则暗含对人生意义的追问,哲理意味浓厚。

二、宋词中的立春

1. 李清照《减字木兰花·立春》

原文

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。

泪染轻匀,犹带彤霞晓露痕。

怕郎猜道,奴面不如花面好。

云鬓斜簪,徒要教郎比并看。

赏析:此词写立春日买花的闺阁情趣。“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”开篇即点题,将“春”具象为一枝含苞待放的花,生动鲜活。“泪染轻匀,犹带彤霞晓露痕”以拟人手法写花的娇艳——花瓣上的露珠如同美人泪痕,又似朝霞晕染,赋予花以灵性。“怕郎猜道,奴面不如花面好”则通过少妇的心理活动,将爱美之心与娇嗔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,充满生活气息。

2. 辛弃疾《汉宫春·立春日》

原文

春已归来,看美人头上,袅袅春幡。

无端风雨,未肯收尽余寒。

年时燕子,料今宵、梦到西园。

浑未办、黄柑荐酒,更传青韭堆盘。

却笑东风从此,便薰梅染柳,更没些闲。

闲时又来镜里,转变朱颜。

清愁不断,问何人、会解连环?

生怕见、花开花落,朝来塞雁先还。

赏析:此词写于辛弃疾退居带湖期间,借立春日物候变化抒发家国之忧。“春已归来”本应欢喜,但“无端风雨,未肯收尽余寒”暗示时局动荡,春意未稳;“年时燕子,料今宵梦到西园”以燕子归巢反衬自己无法重返故土的遗憾。“生怕见、花开花落,朝来塞雁先还”一句,既叹时光流逝,又忧山河破碎——大雁尚能按时北归,自己却只能滞留南方,家国之思深沉动人。

3. 陆游《木兰花·立春日作》

原文

三年流落巴山道,破尽青衫尘满帽。

身如西瀼渡头云,愁抵瞿塘关上草。

春盘春酒年年好,试戴银旛判醉倒。

今朝一岁大家添,不是人间偏我老。

赏析:此词作于陆游被贬夔州期间。“三年流落巴山道,破尽青衫尘满帽”写尽贬谪生涯的潦倒与沧桑;“身如西瀼渡头云,愁抵瞿塘关上草”以云之漂泊、草之繁茂喻愁绪之深广。“春盘春酒年年好”写立春的节令习俗,本应欢乐,却以“判醉倒”的放纵姿态,反衬内心的苦闷。“今朝一岁大家添,不是人间偏我老”看似旷达,实则是强作笑颜——岁月流逝、壮志未酬的悲愤,尽在不言中。

4. 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立春》

原文

春牛春杖,无限春风来海上。

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。

春幡春胜,一阵春风吹酒醒。

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。

赏析:此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期间,却一扫流落之悲,尽显旷达之态。“春牛春杖”写立春日的迎春仪式,“无限春风来海上”将海上的春风写得磅礴豪迈;“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”以口语化的表达,写春神挥笔将桃花染得鲜艳如肉色,活泼有趣。“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”更以海南特有的杨花飞舞之景,化解了“天涯沦落”的凄凉——这里的春天同样美好,何须自伤飘零?

总结

描写立春的古诗有些啥;描写立春的唐诗宋词

唐人写立春,多着眼于节令本身的生机与人事的变迁(如杜甫的盛衰之叹、白居易的闲适之乐);宋人则更重内心情感的投射,或在立春的物候中寄托家国之忧(辛弃疾),或在节令习俗里反思人生况味(陆游)。这些诗词共同构成了立春的文化记忆,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,触摸到古人对时序更迭的敏感与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