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?来源是什么?有什么风俗?

小编

春节即农历新年,是一年之岁首、传统意义上的年节,时间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。由于农历和公历的计算方式不同,公历日期并不固定,一般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波动。

春节的来源

春节历史悠久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。万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祈岁祭祀、敬天法祖,报本反始也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上古时期:在远古时代,人们在岁末年初会举行祭祀活动,感恩天地、祖先的庇佑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平安健康。这种祭祀活动是春节最初的雏形。

虞舜时期: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,舜即天子位,带领着部下人员,祭拜天地。从此,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。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,后来叫春节。

汉武帝时期:汉武帝太初元年,天文学家落下闳、邓平等人制订了《太初历》,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,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(即农历),落下闳也被称为“春节老人”。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(阴历,又称农历)纪年,直到清朝末年,长达2080年。

春节的风俗

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?来源是什么?有什么风俗?

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,有舞狮、飘色、舞龙、游神、庙会、逛花街、赏花灯、游锣鼓、游标旗、烧烟花、祈福、掼春,也有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等等。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,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习俗:

节前准备

扫尘:“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 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。按民间的说法: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

办年货:采购过年所需的各类物品,包括吃的(如糖果、瓜子、肉类、海鲜等)、穿的(新衣服)、用的(春联、鞭炮、香烛等)。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,体现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。

贴年红:年红,是春联、门神、窗花、年画、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。过年贴年红(挥春),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

除夕

年夜饭:又称团年饭,是农历除夕(每年最后一天)的一餐。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,一家相聚,共进晚餐。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,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。

守岁: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,俗名“熬年”。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,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压岁钱:春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。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
初一到十五

拜年: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;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;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,称为“团拜”。

逛庙会:庙会,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。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,一般在农历新年、元宵节、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。庙会上有各种民俗表演,如舞龙舞狮、杂技、戏曲等,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吃和特色商品。

赏花灯:赏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在正月十五这天,各地会举办盛大的灯会,展出各种造型各异、色彩斑斓的花灯,供人们观赏游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