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习俗
扫尘:“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 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。按民间的说法: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
办年货: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,如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、南北炒货、糖饵果品等,还要准备新衣、春联、烟花爆竹等。
贴年红:年红是春联、门神、窗花、年画、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。贴春联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;贴“福”字,有的正着贴,有的倒着贴,寓意“福到了”;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年中习俗
年夜饭:又称团圆饭,是农历除夕(每年最后一天)的晚餐。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美食,寓意着团圆和睦。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,南北各地不同,有饺子、馄饨、长面、元宵等,而且各有讲究。
守岁: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,俗名“熬年”。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,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放鞭炮:中国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一说。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爆竹是中国特产,亦称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
拜年: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;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;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,称为“团拜”。
年后习俗
逛庙会:庙会,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,一般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,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。庙会上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,如舞龙舞狮、杂技、戏曲等,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吃和特色商品。
迎财神:正月初五,俗称“破五”,这一天有迎财神的习俗。人们会在清晨放鞭炮、焚香祭拜,希望财神爷能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。
送穷:正月初五“送穷”,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。其意就是祭送穷鬼(穷神)。送穷还有许多别称,诸如“送五穷”“赶五穷”“送穷土”“送穷衣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