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闺女回门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环节,通常在新婚后第三天(也有地区是第二天或第七天)进行,寓意夫妻恩爱、家庭和睦。不同地区习俗略有差异,但以下是常见的讲究和注意事项:
一、时间与仪式
1. 时间选择
传统以婚后第三天(“三朝回门”)为主,象征“三生万物”,寓意长久;部分地区选第二天(“双回门”)或第七天(“七朝回门”)。
最好选吉日良辰,避开农历初三、十三、二十三(部分地区认为不吉利)。
2. 接与送
男方接: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,需带礼品(见下文),体现对岳家的尊重。
女方送:新娘父母可派亲属到男方家接,或双方协商决定。部分地区有“回门不空手”习俗,新娘需带礼物(如点心、烟酒)回娘家。
二、礼品准备
男方需准备双数礼品(寓意成双成对),常见包括:
四样礼:烟酒、糕点、水果、茶叶(或根据女方家喜好调整)。
传统礼品:
“四色礼”:如鸡、鱼、肉、糕点(象征吉祥)。
“六样礼”:更丰盛,如酒、肉、糖、茶、水果、点心。
现代简化:鲜花、保健品或岳父母喜爱的物品。
> 注意:礼品需避免单数,且忌送钟表(谐音“送终”)、梨(谐音“离”)等不吉之物。
三、回门当天的讲究
1. 穿着与举止
新娘可穿婚服或喜庆服装,新郎需整洁得体。
夫妻需手牵手回门,象征亲密无间(部分地区要求全程不分开)。
2. 岳家接待
女方父母需准备宴席(“回门宴”),宴请亲友见证。
新娘需向父母行礼(如鞠躬或磕头,依地区习俗),感谢养育之恩。
3. 饮食禁忌
岳家宴席通常不上四道菜(谐音“死”),菜品以双数为宜。
部分地区忌吃“面条”(象征“拴住”女儿),改用米饭或糕点。
四、回门后的习俗
1. 停留时间
传统要求当天日落前返回男方家(象征“早去早回”),部分地区允许留宿一晚。
现代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。
2. “回门礼”
女方父母可能回赠礼物,如鞋子(寓意“白头偕老”)、红包或家用物品。
五、地域差异举例
北方:重视“四样礼”,宴席隆重。
南方(如广东):可能带“煎堆”“酥糖”等特色糕点,注重茶礼。
少数民族:如满族有“三天回门吃饺子”的习俗。
六、现代简化建议
若传统习俗繁琐,可简化核心环节:
1. 提前与岳家沟通时间、礼品。
2. 保留“双数礼品”“夫妻同行”等关键习俗。
3. 注重情感表达(如向父母敬茶、合影)。
接闺女回门的核心是感恩与祝福,习俗虽多,但以家庭和睦为重。建议提前了解双方家庭的具体习惯,避免疏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