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道路上的八个字,是成功关键的基本功。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但掌握了这八个字,至少可以少走十年冤枉路。
勤学苦练
每天早上七点去图书馆,晚上十点回家,是做学术的基本配置。我们是岭南大学读博士的陈先生,他们实验室的灯光还没熄过,连放假也不停手。关键是要养成“肌肉记忆”,比如每天至少读三篇英文文献,手写五千字的读书笔记,参加五场学术沙龙。我的导师说:“书本的知识是会过期的,但是你每天坚持的学习习惯,会变成你的第二层皮肤。”
敢问多疑
在中大读硕士的May,他的论文题目是“香港奶茶文化的社会学分析”。有一次开会,他突然问:“为什么要局限在港式奶茶?马来西亚拉茶,印度奶茶还有些什么好看?”这个问题令整个系主任都吓到了。做学术最忌讳“默认真理”,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的理论,也要用“什么证据支持?”、“为什么不是相反的?”的态度去拆解。我们在研究院搞了个“每周一问”活动,强制要求每人每周提三个颠覆性问题。
团队协作
在科技大学读工程博士的Peter,他们团队搞了一个跨学科项目,计算机系、生物系、心理学系的学生都来帮忙。他们用GitHub做代码共享,用Notion同步实验数据,每周搞Zoom头脑风暴。最重要的是要学懂“学术社交”,比如在国际会议认识一个德国教授,可能就是你未来合作的关键人物。我们在实验室的门把手上,还刻着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的标语。
抗压抗挫
在港大读哲学博士的阿杰,他的开题报告被否了三次。第一次被拒,他直接来到一个茶餐厅喝得烂醉;第二次被拒,他转去帮人补习维持生计;第三次被拒,他到深水埗帮人看照片。但是他坚持每天写三千字的“失败日记”,记录每次被拒的原因。最后他的论文题目改为《香港街头文化的哲学诠释》,反而获得最佳博士论文奖。这个例子证明,学术道路上跌倒不是问题,问题是如何跌倒起来。
跨界融合
是浸会大学读传媒博士的山姆,他们团队搞了一个“区块链+纪录片”项目。用智能合约追踪公益资金流向,用虚拟现实重现历史事件。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学科壁垒,比如学文学的人要懂得Python基础,学计算机的人要读几本哲学经典。我们在研究院搞了个“学科交换日”,规定每人每学期要选修三个跨领域工作坊。
学术
是中大读法律博士的Bobby,他们团队研究“AI换脸技术的法律边界”。有一次实验中,他们发现可以完美复制某明星的声音,但是立即停止实验并撰写报告。学术研究要时刻问自己:“这个发现会伤害哪些人?”、“研究成果会被人滥用了用?”。我们实验室的电脑也安装了“学术审查插件”,自动检测论文是否存在数据造假风险。
持续输出
是教大读教育博士的阿玲,他们坚持“1:10输出法则”——每研究10篇文献,就要产出1篇高质量论文。他们团队搞了一个“学术生产线”,用Notion管理写作进度,用Zotero管理文献,用Overleaf协同写论文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个人知识品牌,比如定期在ResearchGate分享成果,在LinkedIn写学术专栏。我们是博士生的手机壳,都印着“Publish or Perish”的英文。
知行合一
是理工读建筑博士的阿本,他们搞了一个“城中村改造”项目。他们不但做理论研究,还亲自到深水埗测量30间店铺,和街坊搞焦点小组,甚至给出具体的电路改造方案。他们论文里面的每一个数据点,都是真的踏过油麻地、旺角、油塘实地测量来的。这个例子证明,学术研究要扎根现实土壤,不能永远是空中楼阁。
这八个字不是独立存在的,而是要形成闭环。勤学苦练是基础,敢问多疑是动力,团队协作是保障,抗压抗挫是盾牌,跨界融合是翅膀,学术是底线,持续输出是成果,知行合一方是真功夫。我们在研究院搞了个“学术八字轮值表”,每周重点实践其中一个字,三个月一轮换。实践证明,用系统化方法去修炼这八个字,可以缩短至少三分之二的学术成长周期。最重要的是要记住:学术道路没有捷径,但是有正确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