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龙舟节,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。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其中一项特别的习俗就是“躲端午”。“躲端午”是什么时候呢?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又是如何在这个节日回到娘家呢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习俗的由来和意义吧。
什么是“躲端午”?
“躲端午”是指已嫁之女在端午节这天回到娘家的习俗。这个习俗起源于我国古代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相传,古代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,而“躲端午”则是一种避邪求祥的民间信仰。
为什么会有“躲端午”的习俗?

1. 避邪求祥
端午节期间,气温逐渐升高,病毒细菌开始活跃,因此民间认为这是一个容易生病的日子。为了避免邪气侵袭,已嫁之女会在这天回到娘家,以祈求家人的健康和平安。
2. 回到娘家过端午
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女子出嫁后,每年端午节都会回到娘家,与父母家人一同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。这既是对娘家父母的感激之情,也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。
已嫁之女如何“躲端午”?
1. 事先告知婆家
已嫁之女在端午节前夕,需要提前告知婆家自己要回娘家过节的计划,以免婆家人误解或准备不当。
2. 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
在离开婆家之前,已嫁之女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,向婆家人表示感谢,并祈求他们的祝福。
3. 娘家迎接
已嫁之女回到娘家后,家人会热情地迎接,并为她准备丰盛的饭菜,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4. 一起庆祝端午
在娘家,已嫁之女会与家人一起包粽子、挂艾草、赛龙舟,度过一个欢乐的端午节。
躲端午的意义
1. 强化家庭观念
“躲端午”习俗有助于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,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。
2. 传承传统文化
这个习俗承载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,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。
3. 促进婆媳关系
已嫁之女回娘家过端午,婆家人也会邀请娘家人一同庆祝,这有助于改善婆媳关系,增进双方的了解。
“躲端午”是我国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,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还承载着亲情、爱情和友情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已嫁之女回到娘家,与家人共度佳节,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。
